家长和老师最好的应对,是提高自己在网络上的鉴别力和表达力,学习成为孩子们在微博上的朋友,然后,努力用平等的视角展开有效地交流和理性地引导
微博正在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最热门的应用,宽带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自然不会落后。本报从周三起,连续刊发了《微博学生影响》系列调查。中学校园里,孩子们“织围脖”,关注喜爱的明星,交流心得体会、烦恼忧愁、生活点滴,还跟“偷窥”的家长玩起
“暗战”;微博之于大学生,除了交流平台、媒体工具之外,还衍生出了社团营销和求职等诸多功能。
学生和微博,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一言以蔽之:好工具要有好效用。随着用户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各类应用的开发完善,微博作为当下最具活力的网络工具,将具备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功能。孩子们乐于尝试的天性,会令他们在微博平台上如鱼得水、大有斩获。但家长老师还是会有固执的担忧:一是担心微博成瘾,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二是怕微博上泥沙俱下,给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造成“重度污染”。
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前提是:我们无法拒绝微博,也不可能在微博和孩子们之间筑起一道高墙。如同之前所有媒体和互联网产品的兴起,在输送丰富养分的同时,也会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科技素养和媒体素养的挑战。移动互联时代,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如同水和空气,我们不可能因为其中的细菌和寒气,而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真空的环境。
所以,家长和老师最好的应对,是提高自己在网络上的鉴别力和表达力,学习成为孩子们在微博上的朋友,然后,努力用平等的视角展开有效地交流和理性地引导。如果成年人抱着老旧甚至敌视的眼光,置身于被互联网深刻改造的时代之外,那么你在孩子眼中,将会是一个奥特曼(网络用语:“outman”的音译,意为跟不上时代的人),一个缺乏沟通能力的另类。所有的用心良苦,所有的人生经验,都会在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中空转。
因此,从现在起,请和你的孩子、学生一起快乐地“织围脖”,共同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手机屏,学习有效关注、理性表达、平等沟通。这个时代的科技给了人类便捷互动的平台,让我们一起动手,埋葬所谓的“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