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进步将会带来永无止境的可能性,而拥有创新的思维,就有机会创造奇迹】

11月的莫斯科,早已是寒风刺骨的严冬,可每天仍有大批的泳装从哈尔滨发往俄罗斯各地,当地人正在翘首以盼他们网购的货品。

是俄罗斯热衷冬泳么?当然不,而是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太有吸引力了。

这些被称为“淘戈利克”的网购者,对阿里巴巴、速卖通、淘宝网如数家珍,甚至还总结出“中国网购攻略”:同一商品报价中间价往往最好,买服装鞋子要找广州上海商家,买电子产品则选深圳卖家。

在莫斯科,“国际版淘宝”速卖通的“双十一”促销广告贴满了地铁车厢,拥有400万注册用户的俄文版速卖通,访问量已经位列全俄网站前十;在哈尔滨,来自海参崴的俄语客服娜斯佳,正回答着客户的各种问题,“双十一”期间,每天都有10万个包裹通过货运包机飞往莫斯科和叶卡捷琳堡。这是全球第一条跨境货运小件包机航线,泳装、内衣、电器,最快只需一周就可以从浙江义乌到达俄罗斯的“亲”家中。

根据阿里巴巴的统计,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速卖通日订单数超过680万,发生交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217个,不仅包括俄罗斯、美国、巴西、以色列、西班牙这些传统买家,甚至战乱中的伊拉克、埃博拉肆虐的利比里亚都有人下单。

“忘掉黑色星期五和网购星期一吧,中国的光棍节才是全球最大网购狂欢!”《福布斯》的惊叹,或许可以解释阿里巴巴在美上市引发的轰动,而“双十一”这个诞生仅6年的购物节日,更成了全球瞩目的商业盛宴。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成功地让国内根本不会几句外语的创业者,找到了国际买家。商业的力量一旦自由地跨境穿越,不仅让海外网民享受到中国制造的福利,也让中国网民与全球市场亲密接触。

北美地区100余家大商家联合推出“北美双十一”购物节,提供最低三折的商品;日本最大电商乐天国际市场的网站上,“‘双十一’光棍节邮费大减免”的中文标语非常醒目;韩国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巨量化妆品订单,整个宅配行业都进入战备状态。美国的服饰、德国的厨具、法国的香水、新西兰的鲜牡蛎、日本的电饭锅……在鼠标敲击声中收入了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车。德国《时代周报》称,中国是网上购物的世界冠军,即使在农村,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的确如此,电子商务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让偏僻山村与全球市场无缝对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钟的农民网商王小帮,就是典型代表。“煮玉米,带上两根,明天飞美国的路上吃”,土玉米,山核桃,吕梁山区特产就这样轻松走向了世界金融中心。

回顾过往100多年,中国的商业力量,鲜有与欧美分庭抗礼的机会和实力。但在互联网竞赛中,中国人第一次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这不仅在于巨大的市场,也在于中国人的勤奋和创新,以及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梦想。这些正是支持创造中国式电子商务奇迹的隐形资源。

几十年前就有人判断,制造业上游产业已经被发达国家牢牢占据,互联网有可能是中国企业占据世界之巅的最好机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又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互联网是再造一切企业的母平台。这也说明,技术的进步将会带来永无止境的可能性,而拥有创新的思维,就有机会创造奇迹。

【大海的平面由一个个起伏的波浪组成,波浪的起伏就如利润的存在,推动波浪起伏的海风正是创新】

11月11日,电商数据再次刷新纪录。凌晨两分钟,阿里成交额超过10亿元;到13点31分,达到362亿元,即已超过去年“双十一”全天数据;截至24时,总成交额更是突破570亿元。这样的数据,仿佛是一个注脚,诠释着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创新宣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时针拨回到11年前。2003年,淘宝网在波澜不惊中诞生。并没有多少人能预料,以它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竟会改变国人的消费习惯。十多年过去了,网购已成大众消费盛宴。“再买就剁手”的发誓背后,是草根店主、小微企业和电商的“井喷”。今年阿里登陆纽交所时,选取的八位“生态圈”敲钟人,从网店店主、淘宝客服到快递员,甚至还有美国农场主,更显示这一行业强劲的拉动力。

远不止如此。大众创业,同样点燃了万众创新的“引线”。当网络加剧同质化商品的竞争,当电商磨平了信息不对称的暴利,面对“全网”竞争,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天北天南绕路远,托根无处不延绵”,草根的力量是无穷的。或是让产品特性更多,或是物流更快更优,或是价格更加亲民,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靠的就是创新。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大海的表面是平的,但大海的平面乃是由一个个起伏的波浪组成,这种波浪的起伏就如利润的存在,推动波浪起伏的海风正是创新。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均超过了投资。这里面,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同比增长30.1%,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约1.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竞相迸发,促使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等新业态,逐渐与传统行业呈并立之势,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当然,“野蛮生长”既会激发经济的活力,也可能破坏市场的秩序。今年“双十一”,就有电商网站以“买到假货了吧”为主题做广告,直指网购中可能存在的杂草。不久前,京东商城掌门人曾在一个座谈会上倒苦水:过去“晚上睡不着是害怕工商税务”,现在“晚上睡不着是盼望工商税务”,因为水货、假货太多。不只是在严惩“黑心”食品、推进消费品安全立法上继续发力,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培土施肥,都需要管理和服务全方位的创新。

从电子商务到网络支付再到互联网金融,“全体系”的创新如何给予政策支撑?从一两家网站的急速做大,到无数中小网站的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中如何共生共赢?甚至是如何刺激技术配套的提升,让消费者少点“臣妾买不到”的遗憾?这些,都是“双十一”给全面深化改革出的题。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是要“为创新拓宽道路”。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航行在江中,自然可以更加从容不迫。但如今,我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大潮,惟有改革创新,才能让我们找到飞起来的风口,给“中国号”巨轮更强大的动力、更持久的续航。

【电商凶猛,背后是整个经济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压力。不仅仅是经济,或许还有从政治、文化到社会的全体系变革。】

围绕“双十一”的段子,早已在网上疯传。门卫王大爷12点准时拉下电闸,为业主挽回上亿损失;11号早上,一定要打开老婆的网银和支付宝,输入三次错误密码再去上班……预热的段子仿佛是预言,11月11日,不到三分钟,阿里成交额超过10亿元;到13点31分,达到362亿元,超过去年“双十一”全天数据。

当无数人哀悼空空如也的“钱包君”时,也不会有人否认,正是他们创造了这“销售奇迹”。而接下来,无疑考验的是物流快递。还有段子说,快递员因为“双十一”累到吐血,哀怨的丈夫幽幽来了一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过,“买卖”带来的,不是或不仅仅是剁手的伤害与吐血的杀害,作为人类最常见的经济活动,它其实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基础。

有人说,现在是个“互联网+”的时代,只要互联网进入,某个行业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当互联网将这个“+”打在了零售业上,其实也是将它赋予了整个经济体系。不用专业的分析,就能知道,打造“双十一”奇迹的,绝不仅仅是电商。消费制造的支付需求,倒逼出支付方式的创新,从网上银行到第三方支付再到“余额宝”,带来互联网金融的风暴;从邮政一家垄断的“特快专递”,到骑着电动车的快递小哥几乎成了“城市之王”,物流行业的变化同样少不了电子商务的推动。从淘宝开始,我们其实已经走出了很远。

电商凶猛,背后是整个经济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压力。从淘宝凭空抢过光棍们的节日变成消费者的狂欢,到凡客用“互联网思维”制造衬衫,再到传统的制造商因为乐视、小米入侵而卷入“客厅的革命”,甚至是“褚橙”搅动了从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水果批发摊,互联网的“+”让更多人主动或者被迫寻找创新的台风口,因为他们自贬身价地相信,“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不仅仅是经济,或许还有从政治、文化到社会的全体系变革。消费者自然乐见价格战,不过对于电商而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无异于自断经脉,当全行业发展的根基被触动,这怎么破?淘宝用红心、钻石和皇冠构建了自己的信用体系,然而更大范围内的“信用社会”却还只是空中楼阁,当“双十一”已经开始卖不动产,这怎么破?适当消费是需求,过度消费要剁手,更难免有“助推消费主义”之忧,这怎么破?无疑,这是“双十一”给我们出考题。

“双十一”,早就“脱光”的马云一身红色上衣,再次成为赢家。最近已多次看到这个中国新首富满脸喜气,果然是“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甜”。不过,创新的时代刚刚开始,谁又知道什么时候是最后呢?这让人想起前一天,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演讲中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又到一年“双十一”。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经济结构主体。在这一背景下,“双十一”作为新锐消费时点,要为新常态注入更多正能量。

自2009年以来,“双十一”对消费的刺激可谓显著,各大电商的“双十一”销售总额逐年上升。今年,各大电商早早打出“双十一”牌,在网站显要位置刊登广告。消费者也摩拳擦掌等待鸣锣开市。可以预见,未来几天,又将有一批创纪录的数据呈现在人们眼前。

“双十一”消费盛宴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覆盖越来越广阔的行业。在手段上,移动互联、快捷支付等领域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断创新。这一消费时点迎合并充分挖掘出国民升级的消费需求。

消费是经济增长“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受分配体制不合理、政府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环境、消费供给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双十一”通过调整供给挖掘出可观的消费潜能,为经济新常态注入正能量的同时,也为有关部门打破其他制约瓶颈、释放更大消费潜能提供了信心。

我们欣喜地看到,10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增加收入,让群众“能”消费;健全社保体系,让群众“敢”消费;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要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提升宽带速度,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这将为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提供充足的动力。

为改善消费环境,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近期也纷纷发力。工商部门约谈电商,就网络促销活动的组织实施提出要求;质检部门采取“神秘买家”方式抽查电子商务产品;各地消委会发布消费提示,揭示一些典型促销乱象。这些有益探索,不但能给今年“双十一”保驾护航,还可以给未来电子商务法的出台积累经验,最终把电子商务的运行纳入法治轨道,让电子商务的消费环境更加健康、更加繁荣。

“双十一”归根结底只是一年中的一天。我们希望,“双十一”辐射到的流通渠道、从业人员、监管部门、诚信机制在这一天能进行深度磨合,进而将消费潜能在365天都放射到最大,最终让这股正能量形成新常态下消费升级的强大驱动力。

(新华社记者谭畅、郑昕)

【火爆的线上交易确实可以被称为一场狂欢,但凭此就认定其拉动了消费,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已成为共识。这首先需要“藏富于民”,同时又要帮助人们免除“不敢花钱”的后顾之忧。】

昨天零点,跳动了24小时的天猫“双十一”直播间的大屏终于静止,定格在了571亿元。有人调侃说,这是马云收到的一份“满分答卷”,而交出这张答卷的则是马云身后千千万万的“败家女人”。

“败家女人”原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到眼下的语境之中,分明多了些褒扬的意味。要说“双十一”购物的主力是女性,本来就没什么奇怪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线上线下的采购,有几家不是女主人在忙活?要说败家,也未必恰当,从身边亲朋的经历看,从朋友圈的晒单看,她们的购物有很多都是精打细算。即便也有非理性的消费,也不过是预支了日常开销。

火爆的线上交易确实可以被称为一场狂欢,但凭此就认定其拉动了消费,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一方面,包括以往线下交易的汽车、旅游等大额商品或服务,在线上开辟了新渠道;另一方面,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快销品交易,也逐渐从实体店转到了网店。当“天猫”在狂欢时,线下的实体店普遍感觉日子难过,甚至以淘宝C店为代表的线上小卖家也感觉很受伤,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日常的生意被那些更会宣传、更有实力压价的线上大卖家们“抢”去了。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已成为共识。这首先需要“藏富于民”,同时又要帮助人们免除“不敢花钱”的后顾之忧。这需要税费负担的降低、分配制度趋于公平,使居民收入水平的涨幅跑在CPI的前面;而社会服务均等化、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同样不可或缺。归根到底,这涉及到各项改革的整体性推进,单靠电子商务的活跃显然不能担此重任。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当居民们有能力消费也敢于消费了,不必为了攒养老钱节衣缩食,也不必为了进城买房省吃俭用,无论是上网购物还是去实体店消费,都将拉动内需。

所以,面对“天猫”的一路狂飙,除了赞叹,也要警醒。更何况,那些在业内人士眼里还需10天才能消化掉的快件,那些打着折扣名义明降暗涨的手段,也让人乐观不起来。而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更是任重道远。

回头再看那些苦守在电脑前或是通宵端着手机的“败家女人”,她们之所以费这么大劲助推这场狂欢,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为了给家里节省点儿开支。相比之下,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常态,而不仅仅是节日的礼物。或者说,给予她们充足的消费底气,使这些生活中的必备商品,相对地物美价廉起来。

【各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一方面应该尽快公布已经收到的投诉情况,另一方面针对已经掌握的投诉问题和主动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逐一进行依法查处】

今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刚刚落幕。在各家电商企业交易额创出新纪录的同时,记者发现,价格先涨后降、货源不足难抢、预付订金不退等问题引发大家集中吐槽(11月12日《新京报》)。

交易总额571亿元,这是阿里巴巴今年双十一交出的成绩单,远远超过去年的362亿元。另外,京东商城的订单量是去年同期的2.2倍,全天下单交易额是去年两倍以上。这是今年双十一电商狂欢的一个缩影。但另一种声音也随即出现,比如,交易额有多少水分,消费者投诉了多少问题等。

按理说,今年双十一投诉量应该少于往年,因为国家质检、工商以及地方商务、工商等部门都提前以约谈等方式给电商打了预防针,电商也按要求进行过整改。然而,从记者发现的多个问题来看,一些电商仍没有落实监管部门要求。笔者以为,对于顶风作案的电商,相关监管部门该出重拳了。

在双十一之前,各地监管部门约谈电商时就明确禁止先涨后降。但是,某电商的多款商品在节前提高了原价,一款60多元的围巾涨到了900多元再降到119元——这是先涨后降的一个缩影。而且,这款围巾节前涨价幅度之虚高让人吃惊,双十一当天降价后仍是暴利。

我国价格法规定,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显然,部分电商涉嫌违法。而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应该对先涨后降的电商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对违法电商进行调查,然后依法开出罚单。另外,一些电商不仅违反价格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这既需要有关部门主动查处,也需要消费者积极投诉、配合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健康的网购环境。

现在的问题是,有关部门是否以神秘买家等方式进行明查暗访,是否掌握电商的违法证据,是否愿意对违法电商依法惩罚?

据悉,之前涉及电子商务的案件存在调查取证难等问题,消费者维权时常因为取证难而卡壳。今年双十一出现的成交记录不显示价格似乎也影响到消费者取证,或者给监管部门调查取证造成麻烦。

然而,从无锡工商局网监分局的做法来看,应该不存在调查取证难问题。因为该部门运用取证软件对无锡所有网络交易重点平台数据进行证据保全,并针对消费者重点关注商品和部分商家促销商品,在双十一前两周就开始对商品价格进行证据固定,利用证据固定结果同双十一期间商家的促销活动进行比对,就可以获得价格违法证据。但是不是各地监管部门都能如此监管呢?

尽管双十一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有的网购商品仍在快递的路上,有的商品消费者还没有仔细查看,但在笔者看来,各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一方面应该尽快公布已经收到的投诉情况,另一方面针对已经掌握的投诉问题和主动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逐一进行依法查处。总之,电商狂欢落幕了,监管者该动真格了。否则,今年双十一大家吐槽的问题在平时或者在今后双十一还会重现。

一年一度的网购盛宴使快递业一片忙乱。数据显示,如今快递业平均每天产生的废弃包装达千万件,包装盒所用的胶带更是浪费惊人,按每个包裹箱平均用一米胶带计算,快递业每年所用的胶带连起来能绕地球230圈。(11月12日中国广播网)

包裹在运输过程中有堆积,有的要经过长途运输,加之一些快递公司的野蛮分捡,包装严实可避免引起网购纠纷。这样的考虑有其合理性。但快递的过度包装所造成的浪费和污染令人担忧。如不及早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必将会重蹈先浪费污染再治理的覆辙。

2010年4月1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的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标准》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层数和成本等指标作出了强制性规定。这个《标准》只针对食品和化妆品的出厂包装,这些食品和化妆品一旦进入网购渠道后,无论怎么被过度包装,都不再受到《标准》的约束。更令人担忧的是,快递包裹如今几乎无所不包,远不止食品和化妆品,且数量庞大。今年双十一期间快件包裹量高达5亿件,这还不包括平时包裹数量。如此庞大的快递业务量背后,是惊人的过度包装所导致的浪费和污染。

国际上,运用技术标准对商品包装进行规制是常规做法。德国的《包装条例》、日本的《包装新指引》、韩国的《关于产品各种类包装方法的标准》,均对商品包装的体积、重量、包装空间、包装层次、包装成本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德国的《包装条例》规定,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以及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的30%,可判定为分割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这就从法律法规层面遏制了快递过度包装的源头。

我国还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来限制快递的过度包装,如果任其发展,其环境风险不可低估。建议国家尽早通过制定法规,严格控制商品(不只是快递包裹)过度包装。

阿里巴巴刚刚公布了“双十一”全天的交易数据:天猫“双十一”全天成交金额为571亿元,其中在移动端交易额达到243亿元,物流订单2.78亿单,总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被点亮。(新浪财经11月12日)

571亿元,是2009年“双十一”首次启动时5200万元的1098倍;是去年362亿元的157.7%。去年“双十一”销售额占到整个社会全部销售额的一半,今年的数据还没有统计上来,但超过一半应该没有问题。

“双十一”一年比一年火爆,也带来了一些“质变”,譬如消费方式的改变。即:从PC端正在快速向移动端转移。“双十一”全天成交金额为571亿元,其中在移动端交易额达到243亿元,占比高达42.6%,这说明将近一半的消费者是在不固定的场合,或者路上或者车上或者咖啡厅完成了自己的消费行为。看来,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是经济大金矿,一点也没有言过其实。

“双十一”经过六个年头后,不仅成了中国人的消费狂欢节,而且正在走向世界。今年参与其中的竟然有217个国家和地区,难怪马云雄心勃勃要用4年时间完成阿里的国际化目标。

这已不仅是一个网购日,而是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的狂欢日。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消费措施时,连李克强总理都谈到了“双十一”。“双十一”从名不见经传,到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注意,足以看出不仅是社会消费者、商家等经济细胞无比重视这个消费者的节日,国家也对其促进消费的作用给予厚望。

“双十一”在各个领域起到的带动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今年“双十一”产生了物流订单2.78亿单,仅与菜鸟公司合作的14家物流快递公司就新增25万名快递员,总计125万余名快递员加入到今年的“双十一”。这再次证明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推动作用。移动端发起网购买卖交易的大幅提升,带动流量大幅增长,电信企业是直接受益者。商业银行也是直接受益者。银行账户转入转出结算量大幅上涨,以至于一些银行高层不得不坐镇杭州阿里巴巴总部督阵指挥,防止出现意外。

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第三方支付在这一天的支付结算业务量也暴增。“双十一”凌晨的第一个小时,支付宝完成的付款笔数达到6283万笔,创出新高。阿里的数据显示,支付宝今年“双十一”的交易峰值达到285万笔/分钟,而去年这个数据为79万笔/分钟。

“双十一”一年比一年火爆,起码带来两大思考:

一是,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势头不可阻挡。顺者昌,逆者亡。必须以开放、包容、爱护、保护的心态和施政路径去拥抱互联网新经济包括互联网新金融。把互联网新经济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来对待和认识,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来培育。

二是,“双十一”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并不是没有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式和措施将其激活与挖掘出来。当然,提高百姓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创造安全消费环境是三大根本性措施,不过,提供和发展方便、快捷、高效以及廉价的消费方式和物美价廉的商品也非常关键。

“双十一”对刺激内需消费,拉动经济,是功不可没的。这几年如果没有“双十一”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中国消费的低迷程度恐怕会更加严重。

历经了24小时的疯狂抢购,鏖战得身心俱疲、荷包干瘪的消费者们,开始从狂热中清醒:长串的订单中,哪些是真划算,哪些又是假打折……对于有些消费者而言,此刻最想下单的,也许就是“后悔药”。“双十一”刚过,后遗症便随之出现了:“价格先涨后降”、“成交记录不全”、“货源不足难抢”、“预付订金不退”等问题引发大家集中吐槽。

面对这些“双十一”后遗症的出现,令人不由得想起了“双十一”开抢前,国家工商总局对电商的约谈。约谈的对象,包含阿里、京东、苏宁等,也就是“双十一”对战平台上的大咖们。约谈的内容中,就包含了禁止“先涨后降”虚假促销等。  

后遗症的出现证明,行政约谈并未实现理想的效果。“先涨后降”依然猖獗,消费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在汹涌的商业大潮中,光靠“约法三章”的行政约谈,无法很好地发挥净化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防治“双十一”后遗症的良药呢?恐怕只有法律。那些因上当恨不能“剁手”的消费者们,如果看看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许能够找到“后悔药”,从而医治“双十一”后遗症。  

今年3月初开始实施的新《消法》,对消费者在网购等新型消费活动中的保护更为全面。其中,“消费者通过网络等方式购买产品可7日内无理由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的规定,用制度保护了消费者“反悔权”。只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阻碍。  

对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标注不明显,购物过程中缺乏一对一的确认程序,动用单方面解释的霸权;电商企业将“商品完好”等同于“不影响二次销售”,退货标准过于严苛,导致消费者退货处理周期长、效率低,退换货纠纷多;部分网店经营者以各种理由不履行无理由退货义务,第三方平台未尽到管理责任……所有的这些障碍,都是为了阻击新《消法》的落地,在此情境下,消费者网络购物活动中的消费权益,也很难被保障。  

作为新《消法》实施后首个“双十一”,电商平台的销售业绩再创新高,可是从后遗症沉疴再现来看,消费者权益状况并未明显好转。“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从依法治国意义上,不如借此次“双十一”好好地实施新《消法》,让消费者“反悔权”落地,从而避免网购市场繁荣局面建立在消费者权益溃烂的肌体之上。

电商们挣得满盆满钵、喜笑颜开,但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能忽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网购的狂欢节散场了,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不能离场,电商平台对消费者的责任不该缺失。面对消费者反映的侵犯消费权益的行为,管理者应该积极作为,法律也应该及时介入,唯有如此,后遗症才能治愈,并避免在下一场网购狂欢后再度发作。

时言平(重庆 编辑)

今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刚刚落幕。在各家电商企业交易额创下新纪录的同时,记者发现,“价格先涨后降”“货源不足难抢”“预付订金不退”等问题引发大家集中吐槽。(《新京报》11月12日)

交易总额571亿元,这是阿里巴巴今年“双十一”交出的成绩单,远远超过去年的362亿元。另外,京东商城的订单量是去年同期的2.2倍,全天下单交易额是去年的两倍以上。这是今年“双十一”电商狂欢的一个缩影。但另一种声音也随即出现,比如,交易额有多少“水分”,消费者投诉了多少问题等。

按理说,今年“双十一”投诉量应该少于往年,因为国家质检、工商等部门都提前以约谈等方式给电商打了“预防针”,电商也按要求进行过整改。然而,从记者发现的多个问题来看,一些电商仍没有落实监管部门的要求。笔者以为,对于顶风作案的电商,相关监管部门该出重拳了。

在“双十一”之前,各地监管部门约谈电商时就明确禁止“先涨后降”。但是,某电商的多款商品在节前提高了“原价”,一款60多元的围巾涨到了900多元再降到119元——这是“先涨后降”的一个缩影。这款围巾节前涨价幅度之虚高让人吃惊,“双十一”当天降价后仍有暴利。

我国《价格法》规定,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显然,部分电商涉嫌违法。而根据《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应该对“先涨后降”的电商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现在的问题是,有关部门是否在“双十一”以“神秘买家”等方式进行明查暗访,是否掌握电商的违法证据,是否愿意对违法电商依法惩罚?

据悉,之前涉及电子商务的案件存在调查取证难等问题,消费者维权时常因为取证难而“卡壳”。今年“双十一”出现的“成交记录不显示价格”似乎也影响到消费者取证,或者给监管部门调查取证造成麻烦。

但从江苏无锡市工商局网监分局的做法来看,应该不存在调查取证难的问题,因为该部门运用取证软件对无锡所有网络交易重点平台数据进行证据保全;并针对消费者重点关注商品和部分商家促销商品,在“双十一”前两周开始就每天对商品价格进行证据固定,利用证据固定结果同“双十一”期间商家的促销活动进行比对,就可以获得价格违法证据。但是不是各地监管部门都能如此监管呢?

尽管“双十一”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很多网购商品还在快递的路上,有的商品消费者还没有仔细查看,但在笔者看来,各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一方面应该尽快公布已经收到的投诉情况,另一方面应针对已经掌握的投诉问题和主动发现的问题,及时、逐一进行依法查处。

总之,电商狂欢落幕了,监管者该“动真格”了。否则,今年“双十一”被大家吐槽的问题在今后还会重现。

原标题:双十一,一种新文明的兴盛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又创下了成交纪录。兴高采烈地释放自己的消费欲望,随心所欲地陷入抢购的浪潮之中,这在全球经济不振的今天,是好图景与好时光。

将时光拨回到13年前,中国还在为首次主办APEC而激动着,13年后的北京,在“APEC蓝”的天空下,中国作为主人的聚会正交流得其乐融融。而13年前,马云的阿里巴巴正在迎来它的艰难时世,13年后,谁也不会想到由他一手缔造的阿里帝国会在美国上市。昨日又重来,随之而来还有不断刷新的记录。这是电商平台的狂欢,是众多网络电商的狂欢,是万千买家的狂欢。

归根结底,这是新文明的兴盛。在工业文明时代,企业埋头于建造,一边困惑于它在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销售出去。而消费者怀里揣着大把真实货币,必须亲自走到货物面前进行挑选。当时光的脚步步入互联网文明的序列,交易产生了跨越式的变革。通过网络,交易双方的距离空前拉近,购买可以发生在生产之前,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进行挑选,还能进行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更为重要的变革在于,电子商务建立了一种交易双方互相评价的机制,这种机制的良性生长,显然能低成本地建立消费者放心购物的透明秩序。

互联网的购物基因并不是首先诞生于中国,但是当这种基因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这种人口基数背后所代表的广阔市场一结合,所裂变出来的巨大能量显然是其他国家所远远不及的。“双十一”一天的营业额,是美国类似的网络购物节营业额的好几倍,仅阿里巴巴一个平台,就有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参与。Made In China,卖遍全球,从没像今天这样容易。中国给互联网浪潮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也在合适的时机发出了与之同步的脉动。可以这样说,由马云捡起芝麻开门的那把钥匙是个偶然,可有人捡起那把钥匙是个必然。

今年的“双十一”,恰逢APEC北京峰会,在会上中国提出了一系列规模空前的对外投资和合作计划。同样以13年的时间维度来打量,13年前,中国还在拼命地招商引资,不惜代价地向外资频频送上橄榄枝,13年后,中国已经有雄心和能力对外输出技术和资金,让整个世界为中国点赞的底气之一,也许就在于那些不断刷新的数字之中。“双十一”,从小处看是一家一户对美好生活的果断购买,从大处看,则反映了文明浪潮在一个国家、在整个世界掀起的波澜。

原标题:双十一,是一部正剧

“双十一”购物节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上亿双不知疲倦的眼睛在紧盯着一年一度的抢购商机。这个肇始于2009年的人造节日,俨然成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一个新经济增长点,抺上了一层消费社会的色彩。

消费社会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其生产相对过剩,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工业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其结果必然导致过剩。消费观念因而被更加重视,并逐步走向消费社会。上世纪从美国诞生的消费主义,能够扩散到世界不少地区,从经济角度看,这也是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的结果,有一定的必然性。

不过,阿里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其惊人的成交数字在显示了国内市场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经济迥然不同的特征。与成熟经济体相比,作为转型经济体,中国经济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但消费社会的一些初步特征已悄然显现,而以阿里、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网络经济,利用后发优势,无疑在加速这一进程。目前,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已经超越美国和英国的普及率,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次,“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来自无线端的成交大增,显然是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

普华永道2013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在网购方面领跑全球,14%的受访中国网上消费者表示每天都在网购,称每周网购一次者占比超过60%,大大高于全球受访者5%每天网购、21%每周网购的比例。

在今天,消费对拉动经济的意义已是不言而喻。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产业结构优化有所提升,服务业增长继续超过工业,高于工业2.5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48.5%,比投资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左右,成为“三驾马车”中日益强劲、稳定的动力来源。

“双十一”更像是一部正剧,浓缩了一个发展中大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代情节,融进了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层体验。

超过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剁手党”,昨天凌晨用38分钟时间刷新天猫100亿成交额的时候,在大洋彼岸,新股阿里巴巴市值,正在往3000亿美元的高坡逼近。“双十一”这个光棍节,已经成为热衷于网络交易的全球消费者共同的狂欢节。

这是迄今人类在经营活动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信任重组。很有意思的是,推动重组的不是对商品质量苛刻到极致的德国或者日本,也不是朝花夕银的透支王国美国,而是曾经在国际上有假冒伪劣产品众多之名的中国。短短6个光棍节,伴随着那句声声谦卑的“亲”,中国所有的网店前所未有地体会到了商业诚信这条生命线的分量。

今天,当刻板到了连信用卡都不愿去用的德国人,在惊讶于中国人仅凭一台手机就把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召唤到家的时候,当享受到了恨不得用机器人代替自己吃饭的美国人,在股市里将美元兑换成对阿里巴巴的财富信任的时候,在中国,很多人却很想打败天猫。围攻,不是要拉天猫下水,而是想取而代之。最伤肾的一句打脸广告便是——五折买假货,你丫很LOW啊!

都6年了,LOW不LOW,消费者自己心里最明白。他们6年来用下单、下单、再下单的执着,给马云投信任票,其实是对网购支付规则之下商业秩序的信任。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产品质量、对于商业信誉,可谓史无前例的一次自我涤荡与净化。没有一个红头文件、没有一枚行政图章、也没有资金门槛,在这个电商大网里,一场面不对面、面不对货的交易中,适者生存的最大利剑便是信誉。除此,别无选择。

“双十一”这天,由剁手党们与网店小商们乐滋滋达成的数以百亿计的单子,可以说是人类经营消费活动从未有过的奇观。下的是单子,消费的是信任。最初起源于中国的这场民间网络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以信誉为载体的消费默契,人品与商品合而为一,个体的诚信与整个国家产品质量、消费信誉荣损相联。阿里的经营模式,拉动的不只是低迷的消费,而是带动着整个社会信誉体系的快速提升。在这个经营体系内,浮躁与暴利、伪劣与假冒,很难有立身之地。

昨天零点刚过,在天下散户用74秒时间突破1亿交易奇迹之后,阿里CEO陆兆禧面对全球460多家媒体说了句牛掰的话:可能我们今天的交易数额,将是未来三五年后普通一天的数据。

马云团队的话,从阿里巴巴出道之日起,世界上很少有人相信过。如果所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阿里的资本结构与财富分配,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结果。但阿里的话,很少没有兑现过。这是奇迹,也是互联网世界里,阿里能有今天的验证。

陆兆禧是站在全球互联网的顶端平台上说这句话的,支撑这个视角的,是马云团队对互联网商业形态全球化、常态化的俯视,是对中国网络销售商品质量、商业信誉能够影响全球与未来的信心满满。

马云看好世界,世界看好中国。光棍节、剁手党,这些充满矫情、充满自信的中国新词汇,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新消费时尚用语。如果说成功的马云身后,站着的是无数个败家的女人。那么,每个败家的女人身后,都站着这个社会商业品质的一个巨人,他的名字叫做诚信。

能够剁掉女人们下单双手的,只有商业的品质。但是,一个如滚滚洪流的商业新秩序,如同开弓没有回头之箭,阿里已经将这个品质的平台,筑得很高很扎实。谁都难料,连信用卡都排斥的德国人,会不会在某一天,在网上与人签下一笔高铁的大单。

今天是“双十一”网络购物节。这个从“11·11”所谓“光棍节”衍生出来的“节日”是民间自封的,但它恐怕是中国近年来“最成功”的节日。它把中国最草根、也最“土豪”的事物纠集在一起,创造出最高大上的互联网商业奇迹,在世界范围内振聋发聩。

2012年的阿里巴巴双十一销售额为190亿元人民币,2013年是350亿元,今年会是多少呢?很多人都期待被新的惊人数字“蜇一下”的感觉,并因为自己也融入这个巨大数字的海洋中挺舒服的,甚至因此而认为自己“跟上了时代”。

只有双十一这个中国人自造“节日”的扩张速度能跟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一拼高下,甚至压倒了它们。双十一堆起了全球电子商务的珠穆朗玛峰,你可以挑它的100个毛病,但它的高度是唯一也像是一切。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多少会让外界情不自禁联想整个中国的面貌:大,崛起,轰动,让别人感到压力,而且问题还不少。

每个人都能从双十一购物节里找到他评价中国的论据。中国前进的迅速,一些问题的顽固,双十一的数据和情节把它们都描述得绘声绘色。伪劣商品、虚假打折、信用造假、物流卡壳等等,这些事情每年的双十一都不胜枚举。但阿里巴巴几个月前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股票节节攀升,总市值一跃超过沃尔玛,这就是美国及世界投资者对阿里巴巴最真实看法的写照。

中国造一个全民追捧的事物挺难的,但双十一却由一家公司发起,经网民互动、捧场自然形成。这个互联网购物节已经形成强大感召力,开始向国外渗透。说不准它会循着情人节那样的传播途径,逐渐影响全球消费者。如果中国的第一个全球性“软实力”标志最终会是双十一的话,那可真是一个意外。

双十一中国化到了极点,其实在那样的极点上,就是人性共通的东西。人们愿意买便宜货,喜欢从众、凑热闹、赶时髦,平淡的生活中需要一些狂欢性质的释放,当双十一在互联网的开放空间上向人们提供了这些机会时,一个全世界从未见过的超级购物节就轰轰烈烈上演了。

双十一告诉我们,蕴藏在民间的热情和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会形成多么巨大的力量。而促成这个局面最关键的那把钥匙是利益。在双十一的最中心,利益紧扣利益,这一牢固的结构扩展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嬗变,它们生生不息,繁衍出越来越惊人的丰富。

双十一展现了互联网空间在这个时代的某种领导力,人类传统空间向互联网空间“漂移”的现象值得深察。我们能够听到对双十一的一些批评声,比如认为它并没有真正扩大中国人的消费,只是转移了消费空间等。它们有些大概属于失败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哭诉和牢骚,有些可能是我们未必能听懂的来自互联网空间深处的回响。

双十一代表了一种弯道超越的气势,但说实话,这样的超越也会带来惴惴不安。因为它来得似乎太快了,像是一支千里穿插、跃进的军队,它的侧翼跟进力量有些单薄。

或者双十一这样的膨胀暂停下脚步等待,或者它按照互联网时代的奇异编程继续往前闯,成为拉着拽着传统社会前行越来越显著的力量。这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中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演算方式的转变,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手中的鼠标和智能手机,对这个国家商业及生活形态正在产生不可思议的决定权。

因泄私愤停人电,窃权私用还很嚣张,为何“偷来的锣鼓打不得”法则在这儿失灵了呢?

一个供电所的所长带着几名下属,喝多了,跟店家闹纠纷,一声令下,停了几条街的电。这条“供电所长拉闸”的新闻成了当日热点。相关部门已经对这个所长进行了查处。

这事并不复杂,就是一起权力滥用、私用事件。从造成的后果看,并不算太巨大;可是,影响着实不小,排进了百度当日的热搜词榜。

为什么这粒石子能激起这么大的浪花呢?传播上,恐怕有“电老虎”这个关键词的功劳。它拨动了大众心弦,加剧了大家的反感。好多评论,矛头也指向了供电公司。

要说,这事不是供电公司的公司行为,但是,由于这名所长能够调配公司资源,假虎威为己用,“电狐狸”的事,就记到了“电老虎”的账上。“老虎”“沾包”也不算冤,总归是你的人没有管好,应该依法严处,给大众一个交代,同时吸取教训,用制度和管理杜绝下次发生。

网上批评如潮,主要还因为当事人太嚣张。供电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喝点酒,说断就给断了,这造成了传播中的“奇观”效应。本来,你这事就不该干,偷偷摸摸停人家的电泄愤都已经是过分,你还吆喝着干,还敢一停停一大片!分明是窃权私用,为何“偷来的锣鼓打不得”法则在这儿失灵了呢?

恐怕是这样一种心理作祟:掌握权力后,便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权力的人格化。电视剧《家有九凤》里,九姐妹里有一个当小干部的,回到家也派头十足,经常主持“家庭会议”,要求丈夫“汇报工作”。电视剧中这种“权力人”,不过是闺中雌威,没有公共危害;走到公共领域的“权力人”可就不同了。他们往往有一种虚妄的巨人感,无所畏惧。一旦出事,影响便很恶劣。

现代政治伦理强调公域和私域的区分。行使权力、调配公共资源时,有一个职务身份;但这个职务身份不能带进个人生活领域。市长下班了,就是普通市民,坐公交、买早点,也得排队。这种身份分离,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其实,不光现代社会,我们早就有公私分明的传统,“持笏不愧真宰相,下朝还是旧书生”,这种伦理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应该得到足够的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