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占地160亩高档社区专供外籍人士居住,这是成都媒体的一则报道。据说,为确保纯正“血统”,国际社区将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确保国际社区所居住的人群是清一色的外籍人士。另外,社区还将为外籍人士建起教堂和西式医院。(1月28日《成都日报》)

因为外资公司扎营成都,他们来到这里;因为爱上这座城市,他们留在这里……媒体用语充满脉脉温情。然而,标题上的“专供”字眼,却引来网民们的口水与板砖。最有代表性的留言是:又是一群汉奸、走狗、卖国贼,只会帮洋人赡养,不理中国百姓生死,简直是中国人的耻辱。于是乎,一些评论作者将“洋人社区”与“旧时租界”相提并论,将网友反应上升到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度。

这样的论断无疑有些言过其实。在我看来,这则新闻更像一则“红包稿”,像是为开发商做的软广告。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风格、国际风味、北欧建筑大师……这些广告词汇,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这只是开发商的一桩生意,与崇洋媚外无关。

中国的开发商能专为外籍人士建造小区么?既然洋人们喜欢住在一起,既然能从他们的口袋里赚取人民币,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十分怀疑,当这则新闻在网上遭遇批判之后,开发商是否会顺势打开口子,将高档社区卖给成都市民。如果是这样,开发商的广告策划无疑是成功的。而网友与评论作者们则在不经意间,为开发商免费做了一次广告推手。


网友们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或许是想到了《蜗居》中的情节,或许是想到了任志强的“富人优先论”,或许是想到了冯仑的“房奴活该论”……总之,网友们想到了自己的蜗居,想到了自己还在为房子苦苦打拼。而媒体上,却满是豪宅开盘的新闻。正是这样的失落感,这种相对剥夺感,使得网友们的脏话张嘴就来。是的,哥骂的不是洋人,是蜗居,是寂寞,是面对房价高企时的无能为力。

是的,在中国,有很多人还在为“城市梦”、为一栋房子而煎熬。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按照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的条件,在佛山当地落户不是问题,然而因为没有房子,她不得不放弃,只能做个无根的人(1月28日《南方日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尚且解决不了蜗居问题,更何况那些默默无闻的农民工?我们无法知道,那些施以口水与板砖的网友,到底是何种身份,但我想,他们一定都是因房子而寂寞的人。

一个普通的房地产新闻,引来口水与板砖无数。作为有房一族,我们应该理解蜗居者的牢骚与愤懑。但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为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何富人能有那么多的豪宅;为何洋人能有专门的国际社区,而穷人只求蜗居也不可得。因为蜗居,所以愤懑。这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应该是房地产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 />
今年10月,西部首个外籍人士集中生活区天府国际社区将向在蓉外籍人士敞开大门。这个社区占地16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1月28日《成都日报》)。

这仿佛是成都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都商报》说,成都将是除上海以外中国内地第二个建立外籍人员生活区的城市。《成都日报》则描述得更为刺激,称为了确保国际社区的纯正“血统”,天府国际社区将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确保国际社区所居住的人群是清一色的外籍人士。

可惜当地媒体力捧的盛事,在网络上却遭遇骂声一片。有网友甚至将此事与旧社会丧权辱国的“租界”联系起来,激愤情绪溢于言表。

历史不能重演,“租界”一去不返,这是很浅显的道理,网友未必不清楚。房产商在商言商,无论是西式医院、小教堂,还是双语幼儿园、国外设计师、国际概念,一切都不是国际主义的拱手白送,看上去听上去越美好的风景,越是需要支付额外的不菲的真金白银。这一点,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弄一个国际社区去赚外国人的银子,本来是所谓赤裸裸的市场行为,不值得惹来无名怒火。不过,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家全部安居乐业,不为蜗居和房价操心。果然如此,说不定一贯富于正义感的网友还会站出来替远道而来打洋工的外国友人们说几句公道话,比如降点房租之类。


可惜身背房价大山,大家没有资格去同情国际友人。在一生的幸福全部被一套房子绑架的逼仄住房生态环境之下,看到国际风味、纯正血统、非外国人不得入住之类的炫耀和显摆,怎么可能不让人怒火中烧?

住房问题首先是社会民生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市场问题。房产商虽说奉市场为圭臬,也不该专做伤口撒盐之事,而是要为自己日后获得民众的理解积累些许的善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到底是不是纯粹的市场,大家心里都有块镜子,不挑破也罢。或许换一种语境,国际社区就丝毫没有值得指责之处。然而,所谓社会语境指的就是一种民生疾苦,如果连这样的环境和信号也忽略了,那么所有繁荣奢华、盛大排场看似再无羁绊,其实危机四伏。网友的骂声应该让人清醒,而不是愤怒和委屈。

' />
今年10月,西部首个外籍人士集中生活区天府国际社区将向在蓉外籍人士敞开大门。据悉,占地面积160 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天府国际社区,将运用国外社区打造概念,引入中英双语幼儿园和西式医院,甚至为外籍人士建起教堂。(1月28日《成都日报》)

说是向外籍人士“敞开大门”,其实读完整个新闻你会发现,这就是个“专供”外国人的社区。甚至,为了“确保国际社区所居住的人群是清一色的外籍人士”,还作了不少特别的努力。西式的设施、西式的服务,乃至邀请西方著名建筑大师参与教堂设计,以实现“与国际接轨”、“让外籍人士找到家的温馨”,这种气魄,只怕在全国也不多见。

外籍投资人士越来越多,客观地说,城市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形成一些具有国际特色的外籍人士居住区,应该说是个不错的设想。这既是我们开放友好的体现,也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


不过,所谓外籍人士居住区,按照笔者的理解,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也就是主要居住者为外国人,正如同西方国家的唐人街,主要居住的是华人。同样,我们建设外籍人士居住区,固然主要面向外国人,但是有什么必要绝对“专供”呢?建设外籍人士居住区,是对对方的尊重,然而禁止国人居住,难免多了一些对内歧视的味道。事实上,如果西方氛围太浓,外籍居住区对国人未必有多大吸引力。

还有,按照规划天府国际社区“只租不售”,这应该也是为了照顾外籍人士流动性大,租住需求高于购买需求的特点。不过只租不售,谁来为这些建筑埋单呢?开发商恐怕不可能。那么埋单的就只能是政府了。可是,政府凭什么动用巨额财政建设高档小区服务于外国人呢?这是否会挤压本就紧张的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空间呢?毕竟,政府要建设小区,首先应该是保障房,要服务居住者,首先也应该是低收入群体。

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服务于这个目的,为外籍人士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个善意的初衷。问题在于,服务外籍人士不该以损害国人权利为代价,不该有悖于地方政府保障低收入者居住权的基本职责。

' />
今年10月,西部首个外籍人士集中生活区天府国际社区将向成都外籍人士敞开大门。据悉,占地面积16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天府国际社区,将运用国外社区打造概念,引入中英双语幼儿园和西式医院,甚至为外籍人士建起教堂。为了确保国际社区的纯正“血统”,天府国际社区将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确保国际社区所居住的人群是清一色的外籍人士。(1月28日《成都日报》)

那边,张家界才因为一部外国电影给景点改了古怪的洋名;这边,成都又要为外国贵宾们打造纯正“血统”的国际社区——无论我们怎样试图保持理性,总免不了受到一点刺激,产生一点难遏的愤怒。如果这只是哪个无聊的商人摇尾讨好,大家痛骂其一番数典忘祖也便罢了;可现在是某些政府部门在那里煞费苦心地牵头举事,让共和国之堂堂公民顿生低等草民之自卑——那天府国际社区的门前,分明就挂着一块“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

政府部门为了确保由清一色外国人居住不惜想尽办法,甚至违背正常市场规律搞“只租不售”,这样的房子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商品房,而应该算是政策性福利房,是以公共财政之力为“洋大人”们专门准备的超级豪华的“洋租房”!难道在成都,外籍人士竟找不到合适的住房,以至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需要政府部门来特殊关照?


说是国际社区,却独独明确将国人排除在外,国人未必真的不配在自己的国家与外国人同居一个社区?还是,国人的住房福利实在太好了,早已“居者有其屋”的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政策性福利房?吸引外资也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也罢,再怎么巴结“洋大人”,也不该以触及民族历史伤疤的方式来实现。我所特别奇怪的是,新闻甫出网上立即骂声一片,难道当地政府主事者竟真的一点此类敏感意识都没有?又或者,公众终究只是“屁民”?

不要动辄拿美国唐人街之类来胡乱比拟,首先那儿居住的大多数仍是美国人,只不过是拥有美国国籍的华裔美国公民,绝对不可能挂“美国公民不得入内”的牌子;更何况,此类聚居现象也主要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而不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动的结果。成都的“国际社区”,就不要用唐人街来遮丑了。

' />
成都建占地160亩高档社区专供外籍人士居住。为确保国际社区的纯正“血统”,将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确保国际社区所居住的人群是清一色的外籍人士。据悉,社区还将为外籍人士建起教堂和西式医院。(1月28日《成都日报》)

?

高新区国际社区可容纳5000外籍人士入住,该社区只租不售

“因为外资公司扎营成都,他们来到这里;因为爱上这座城市,他们留在这里”……媒体用语充满脉脉温情。然而,标题上的“专供”字眼,却引来网民们的口水与板砖。一些人将“洋人社区”与“旧时租界”相提并论,将网友反应上升到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度。


这样的论断无疑有些言过其实。在我看来,这则新闻更像一则“红包稿”,像是为开发商做的软广告。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风格、国际风味、北欧建筑大师……这些广告词汇,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这只是开发商的一桩生意,与崇洋媚外无关。

中国的开发商能专为外籍人士建造小区么?既然外国人喜欢住在一起,既然能从他们的口袋里赚取人民币,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十分怀疑,当这则新闻在网上遭遇批判之后,开发商是否会顺势打开口子,将高档社区卖给成都市民。如果是这样,开发商的广告策划无疑是成功的。而网友与评论作者们则在不经意间,为开发商免费做了一次广告推手。

大家看到这则新闻就骂,根本原因是,中国很多人还在为“城市梦”、为一栋“蜗居”而煎熬。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按照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的条件,在佛山当地落户不是问题,然而因为没有房子,她不得不放弃,只能做个无根的人。(1月28日《南方日报》)我们无法知道,那些施以口水与板砖的网友,到底是何种身份,但我想,他们一定都是因房子而寂寞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