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大国的经济中,由政府主导,推动、实施一些特定的事关重大国家利益的科技创新项目或工程是重要而有效的。在这些活动中,政府运用特定的行政权力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会战”、“攻关”,可以迅速地取得成功。譬如,二战期间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后来的阿波罗探月计划,我国研发“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的成功都是典型的范例。

草根经济的活力所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一切经济领域中,也都应由各个层级的政府部门发起,用他们各自的行政权力去配置资源,就可以又好又快地取得发展。国际、国内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表明,由于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最为周密的政府计划亦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所以政府的计划或工程的办法并不是万能的。当一些国企缺乏活力,难有真正的创新能力的时候,经济中有更多领域的发展要靠草根经济去推动。

草根经济或曰草根创业,意指普通平民通过独立识别市场机会、通过自行选择投资方向建立并经营中小型公司的活动。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草根创业,即私营、民营经济得到恢复,并取得了迅速发展。到本世纪之交时,属于草根创业的私营、民营经济在整体经济的比重已达三分之二强。他们在提供有效用的产品和服务、吸收就业、缴纳税金各方面都已成为经济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

草根创业的活力在于其特有的私人企业机制下所具有的对商机的敏感性、洞察力,不畏工作艰辛及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政府只要给草根创业活动必要的活动空间,他们就能生存并发展。即使在不为人们注意的领域,例如擦皮鞋、做米粉的行当也能由小起家,发展成大范围的连锁公司。


草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当草根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对待。有地方官员和专家认为,政府方面需要通过主导民企进行股权结构重构,对民企实施注资入股,或引进外资或是用国资进行改制,甚至直接搞国有化,这是令人忧虑的。

作为市场主体,草根企业也总是要面对经济学所称的:是该“内部自制”,还是“外部购买”的基本抉择。对于此类抉择,包括从所需各式零部件、各类物品与服务,到人员调配、企业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法与制度,以及是否进行兼并重组,是否实行股份制改造,都应该由企业自主决定,才会有较高的效率。而如果由政府及指定的专家来认定,并以政府行政权力强制推行,势必导致低效的结果。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的草根企业实行入股,强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均带有上述不当干预的色彩。

要使草根经济健康发展,最需要的是适宜草根创业、草根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未来的草根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创新活动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与是否尊重企业的自主抉择并在法制轨道上约束不当的行政干预密切相关。

创业板不应成为圈钱领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经验同时显示:非由政府立项和政府投资主导,而经由分散且广泛的民间创投活动,可以在更广的层面和更多的领域里取得成功。一些原本为草根经济的创业项目进入高新科技的研发领域后,面对可能的市场前景,往往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又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由此产生了通过股市进行融资,并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要求。股市中的创业板块便应运而生。

1971年,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的设立,不仅为市场上诸多中小创投公司融得了大量资金,还形成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激发创新的市场合力,促进了许多创投活动不断获得成功,并由此产生了微软、康柏、英特尔、思科等高新科技巨头。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创业板的推出,正是在借鉴这些国际经验,希望以此推动国内民间的高科技创新活动。

应该明确:在纳斯达克提供的风险融资作用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草根科技创新的产生机理。


首先,草根科技创新是自发形成的。例如:硅谷科技园区既不是根据政府规划“造”出来的,也不是靠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所产生。政府不会单独给哪家公司或者哪个行业减免税赋一类的特权,也未曾给创业中的比尔·盖茨或者哪些当地人、哪类印度裔、拉美裔的专才某种级别的政府官员待遇及特权。那里的草根创投公司从来就是自行确定研发方向,倘若失败也须靠自己东山再起。他们在自由进出的市场中,自行找寻市场定位,因而每年都有大量创业公司倒闭,亦有大批创业公司诞生。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原子不是被消灭,它们只是重新组合。

其次,草根创投活动包括高新科技项目是否可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或是到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融资,均要按自由市场的“准入规则”运作,决无政府官员在法律和市场框架之外,对某家公司及某些行业给以特别关照,使其获得条件优厚的贷款,或是特准股票上市。在美国,为硅谷的创业活动提供资金的银行和各类基金组织,同创业公司一样都是私人企业。他们不是在奉官员之命去支持创业公司,以完成贷款指标,而是根据赢利和风险预期自行选择合作伙伴且要承担风险及损失后果。

第三,创投活动的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并形成了公司之间相互尊重知识产权,讲诚信、守和约的社会习俗。成功者需拿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盗版者则无法生存。世界上从未有过这样的事情:在一个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和保护,合约与承诺不可靠,社会诚信度低,盗版者可以获利的地方,同时可望大批产生科技创新的成果。同理,当一家公司能够通过行贿、寻租在政府里找靠山,以特权去获得商业利润的地方,那里的公司将难有致力于真正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多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利·贝克尔曾指出:在硅谷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几乎没有给予任何帮助,而事实上,企图帮助的主要意图实际对硅谷却造成伤害。1986年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的相关产业,曾通过《美日半导体协议》对从日本进口半导体施加“反倾销限制”,结果却相反,恰恰放慢了对软件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他说:“充满活力的工业园区需要的是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德国和其他国家官僚温室中的培育方法永远不可能再产生硅谷那样巨大的自发形成的高技术园区。”贝克尔说的正是产生机理。这对我们这里创业板的形成和运作是否有些启示呢?

今天,被称为“中国纳斯达克”的创业板已经上市了,这是来自资本市场上的一个好消息。期盼创业板不应该仅是一个新的圈钱领地,而是在于能够为草根经济中最具创新潜质的企业提供融资,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激发创新的特殊机制,促成使用“政府搞工程”的方式不容易有的民间创投成果能源源不断涌现。

' />
原题:冷静面对创业板

对于想要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来说,当市场回复到冷静和理性后,也许才是更好的时机

刚刚问世的创业板,很快就让人领略到其高波动性的特质。

在创业板正式交易之前,还有市场人士担心,因为首批创业板公司发行市盈率太高,可能会出现“破发”。然而,这样 的观点显然低估了市场对于创业板的热情。首批28家企业上市首日全部被热炒,平均涨幅超过一倍,换手率都在90%左右。只是,这样的炒作仅仅维持了两三个小时,当天下午就出现大幅回落,第二天有20只创业板股票跌停,第三天仍有数只股票跌停。

虽然市场中对创业板企业如何估值一直有争议,但整体七八十倍的市盈率,还是超过了多数人的可接受范围。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何市场对于创业板如此疯狂?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格外吸引公众的关注。在股市里,这种关注则会成为“炒新”现象屡屡发生的推动力。然而,一个“炒”字,就已经反映出投资行为的盲目性。热情过后,留给参与者的大多是套牢和亏损。远者如2004年中小板的推出,当时8只新股打包上市,首日也是涨幅惊人,但很快就步入漫漫跌途。首日买入的投资者,大多是两年以后才得以解套,最长的则被套牢了三年。近者如2007年的中石油上市,目前中石油股价还不及上市首日最高价的1/3。此外,封闭式基金、权证等,在上市之初都被热炒过,但随后的事实证明,能够在这种投机游戏中获利的都是极少数。此次在首日买入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目前能获利的也是寥寥。

要改变这种盲目“炒新”的现象,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应摆正心态。与身边几个首日买入创业板股票的朋友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当天的价格高得离谱,但之所以还要买进,就是希望能够出现飙升行情,以快速获取暴利。殊不知,暴利诱惑的背后,往往就是陷阱。在情绪亢奋时,往往只想到了可能的收益,却忽视了风险。其实,如果把潜在风险也考虑进去的话,这样的冒险行为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

“炒新”现象的反复出现,也对市场管理和交易制度的改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新股上市首日的可流通比例较小,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同时,仍实行“T+1”(当日买进不能卖出)。应当说,这样的制度安排,也可能为新股爆炒提供可乘之机。为抑制创业板首日爆炒,有关方面设置了三档停牌制度。事后看,这一措施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炒作的喧嚣很快就会过去,市场最终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事实上,从第二天开始,创业板28只股票的走势已经出现分化。随着今后新公司的不断加入,创业板中肯定不乏值得投资的优质公司。不过,对于想要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来说,当市场回复到冷静和理性后,也许才是更好的时机。

' />
2日是创业板开市交易的第二天,除首日表现不佳的吉峰农机“意外”涨停之外,华谊兄弟等20只首日表现抢眼的个股纷纷“趴倒在地板上”。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首日有接近25万散户高位接盘。这也意味着多数散户又为自己的冲动再一次“埋单”。(11月3日《新 京报》)

从历史经验来看,正常情况下创业板相对主板会享有50%-60%的估值溢价,这与创业板的高成长性相适应。但应当看到的是,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整体的市盈率已经超过100倍。回想当年,我国网络科技股的泡沫也曾在纳斯达克上演过。泡沫破灭后,纳斯达克指数陷入了长达8年之久的低迷期。这也为我国的创业板发展敲响了警钟,即过高的市盈率不仅透支了创业板企业未来的成长性,也不利于创业板的健康发展。

鉴于创业板的多重风险,监管部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市场稳定工作。

一是要防止创业板个股遭到非理性炒作,从创业板上市前就多次提醒投资者炒新风险,到上市首日采取事先提示、盘中监控等多项预防措施,再到近期交易所出台《交易异常情况处理实施细则(试行)》,除了对投资者进行教育,监管层还需要进行相关制度改革和创新,如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制度,让一、二级市场的收益水平进一步靠拢,减少二级市场风险等。

二是要严格把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在短期创业板整体市盈率偏高的环境下,公司的成长性越好,相对而言,高市盈率所带来的风险就会越小。从长期来看,上市公司的质量也是保证创业板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当前德国新市场为例,在高峰时期,其拥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但由于德国新市场上市标准过低,导致大量仅仅依靠包装或概念炒作,但缺少实质性业务的企业进入市场,最终导致其在2003年以黯然关闭而收场。因此,即使未来创业板市场更多地体现出“孵化器”的特性,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把关也绝不能因此放松。

三是要严把创业板公司“信息披露”关。即便是在准入环节严格把住了关口,但由于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定位所决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会有大量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因此,在继续做好创业板发行监察工作,严把创业板市场准入关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强监管,促使创业板企业强化信息披露,切实提高创业板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四是要强化对开户后投资者的教育。比如,破发风险。28家公司平均发行价25.43元/股,平均发行市盈率(摊薄)56.7倍。即使成长性再好的公司,面临如此高的市盈率,也不排除有破发的可能。再比如,退市风险。中国创业板与美国纳斯达克一样,实行直接退市制度,不符合条件的公司将直接摘牌,不再必须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这就意味着,最后接手的投资者将血本无归。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最后接盘。凡此种种,都需要在投资者入市时,明确告诉投资者创业板公司潜在的各种风险。

十年磨一剑,创业板推出来之不易,投资者应理性参与,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共同呵护创业板的健康发展,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

' />
创业板首开之日,无论是股民还是舆论,都在爆炒收盘之时的100多个亿万富翁“出世”。一直在被念叨的“十年磨一剑”似乎真的已经“炼成”,高兴和陪着高兴的人多,愿意去深入思考的人少。

确切地说,十多年前人们对创业板的热议还只是一次盲热,就像牛市时期的众多股民,只要知道“红涨绿跌”就敢杀入。而后纳斯达克陨落,创业板也就少人问津,现在重新开张,且不论其背景如何,我觉得,创业板之目的,主要还是“创富”――创造财富,而非“造富”――制造富翁。无论是专家还是舆论的焦点,都不应该有所偏离。

股市风云激荡,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但是开创业板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创业型公司可以更好地吸纳融资,把高科技发展上去,而不是为了在股市里翻云覆雨、再度掀起“制造”神话的风波。因此,就首日即产生的100多个亿万富翁或者28家公司的业绩而言,固然是好事一件,但也不能因此而走入歧途:虚拟的指数固然是财富之一种,却不可对资本市场的“实业”依托有所轻视;业绩好自然值得庆祝,但也不能不防就此而走入“资本运作”,忘了创业板的初衷。而这些并非杞人忧天,当年德隆系的辉煌,中科系的不可一世,或许有很多人已不愿提及,也可能有很多人早已忘却,更多的人则根本不知道,但“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教训,需要多多吸取才是。

不论接下来创业板的路会怎样走,也不管人们是依旧热衷于“概念”的爆炒还是会回归于平和,创业板的主角及其监管者,都有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人们追逐财富的热切心态之下,还是应该搞清楚,“创富”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可成为巴菲特,而“造富”运动纵然可以一朝之间即成功,但是有些富贵如浮云,来得虽快,去得也不会比来时慢,这样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

无意于借股市来说些什么,只是现今的人们,无论大小股东,憋足了劲想坐火箭而成富翁的不在少数,这样的思维,对创业板乃至全社会都没什么好处。因为那可能会有很多的“神话”,也同样会有更多的“败局”。

' />
10月30日,万众瞩目的创业板开场交易,不出人们所料,上市的28个新股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因为涨幅过高,触及了深交所对上市首日创业板股票实施的严格监控制度,所有股票都被实施一次停牌。对于市场出现的这番景况,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惊呼,直斥市场的爆炒缺少理性,希望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

在创业板股票上市之前,无论是证监会还是深圳证交所,都在防止创业板交易市场风险方面做足了文章。深圳证交所不仅出台了严格的首日上市停牌制度,而且在创业板市场开张前夕,还公布了4项监控措施,同时对一些涉嫌重大异常交易的股票账户采取了限制交易措施。但是,从创业板上市首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措施并未产生管理部门希望达到的效果。

为什么频繁出台的限制措施,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从股票市场本身的特性来解释了。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买卖双方力量的博弈,创业板股票的价格之所以能在上市首日直线上升,说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买盘,是它们的力量拉动了股价上行。创业板股票尽管由于发行价畸高,从进入市场第一天起就已积累了过多的泡沫,蕴含着较大的风险,但它流通盘很小,十分容易被市场主力控盘。因此,创业板股票上市首日出现的盛况,其实有它的合理性。当然,股价上升过快,中小投资者盲目跟进以后,容易被市场主力玩弄,从而造成损失,管理部门想方设法压制股价的苦心可鉴,但是,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创业板股票发行以来,其畸高的发行价曾经饱受舆论抨击,对此,管理部门已经表态这是市场选择,并明确不准备干预。如果说管理部门的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交易市场上出现的股价就更是一种市场选择。其实,什么是“爆炒”,什么是“理性”,完全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管理部门干预交易市场的行情走势,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是,投资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满仓者希望涨得更高,空仓者希望跌得更凶,作为管理部门,不可能照顾到这充满矛盾的双方的利益。因此,重要的是为市场搭建公正公平公开的游戏平台,只要各路市场主体都遵守了游戏规则,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价位,都是正常的市场现象。管理部门干预交易市场的股价走势,永远都不可能让所有的投资者满意,只是显示出其不尊重市场选择的态度,使市场难以摆脱“政策市”的囚笼。

创业板股票刚刚上市,可以相信,随着交易的开展,它们的走势也会出现分化,有的可能涨得更高,有的可能会逐步走低。从11月2日的市场表现来看,它们中有的固然出现了跌停板,暴露了市场风险,但也有的依然是涨停板,又显示了投资机遇。由此可见,不管出现什么样的价位,它们都是一种“市场选择”,管理部门都应该对其表示出足够的尊重,除非是遇上危及经济安全的特殊情况,都应该对其抱有“不干预”的态度,期望建造一间温室来保护投资者,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 />